9 月 16 日 – 17 日,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武汉光谷召开。大会汇聚了智能机器人、飞行汽车及汽车产业链等多个领域的头部企业代表与科研院所负责人,共同探讨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9 月 17 日全体大会分为上午的聚合智能产业链论坛和下午的聚合智能创新技术论坛,其中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表示,机器人在五年内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则认为,未来电动航空可能会使用汽车 80% 的核心供应链。
昨天一早,42 号电波来到武汉光谷,参加了这场干货满满的大会。会间,我们还采访了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知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张瀚文等具身智能行业大佬,收集了相当多的干货和一手信息,以下是我们根据发言人内容进行的编辑整理。
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正在路上
1. 张永伟:机器人在五年内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提出,要用聚合的思维来推动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这三个产业来实现融合协同的发展。
他表示,这三个产业有三个方面是深度耦合的,首先是技术同源,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它们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同终端产品。接着是产业链大幅相通,共用环节大于个性化环节,智能汽车和具身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了 60%,部分企业已经超过 70%。最后是在应用领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天地一体的融合终端。所以,聚合智能的本质是技术同源、供应链产业链相通、应用趋向融合。
并且他谈到,目前机器人贵的原因就是供应链还不够成熟,还没有用工业化的方式来提供支持其降低成本的制造体系。如果把汽车制造体系向机器人、低空经济领域延伸,就可以实现新质领域的硬件成本持续下降,性能会得到大幅提升,包括感知、算力和模型等环节。
最后在发展路径上,机器人领域在五年内也会迎来「电动汽车时刻」,甚至比当初汽车领域还要快,出现制造成本下降,销售收入大幅增长的现象。
2. 赵哲伦:Vbot 预计明年出货 3 – 5 万台
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谈到了如何定义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Vbot 的技术和销售上的计划。
他首先提到了 Vbot 的产品定义:四足机器人、能够在生活空间内移动、自然语言的交流,这三点结合做出不需要遥控的机器人产品。
而在为什么选择四足机器人作为首款产品的问题中,他表示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夹爪、四足、自主移动已经进入了工程化阶段,双足和灵巧手还有距离。在用户场景中,维他动力的定义并不局限工厂或者家庭,而是分为大自然世界和人类构建的世界,如今机器人将人类从图形交互的时代带入自然交互时代。
他认为,目前很多普通人对于机器人有不错的兴趣,但转化为购买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从技术到用户会有三个阶段。最初阶段就是纯技术,会有很多 Demo 视频,也会有学术论文;第二阶段会有一定的产品化,能够实现比较好的可靠性,但是对用户有什么用依然不清晰;到了第三阶段真正商业化时,就要说清楚有什么用,同时在价格、价值之间做好匹配。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家机器人企业真正走到第三阶段,把有什么用和价格价值之间做好匹配。
在演讲结束后的对话中,42 号电波与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赵哲伦进行了深度交流,他提到,Vbot 在出货量上预估明年会到 3 万 – 5 万台。同时他还预计,2026 年消费级四足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大约是 7 万 – 8 万台,维他动力能够实现 60% 的市占率。更多详细内容请看对话维他动力联创赵哲伦:Vbot 下月投产,预计明年出货 3 – 5 万台。
3. 赵明国:机器人要重视腿足的具身智能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赵明国在演讲中重点谈到了机器人腿足具身智能的话题,他认为,大家理解的人形机器人多数是去工厂干活,主要用双手,用智能,但是因为很多情况下都忽略了「走」。人形机器人第一个任务是「走」,但在「走」的过程中,腿上面有很多智能要重视,所以他在最近一两年就一直在去帮助行业树立起这个概念。
在此他举出了机器人踢足球的例子,在 2023 和 2024 年的时候,机器人踢足球还需要有人在后面跟着它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出现摔倒的情况,还需要人把它带下场,所以比赛没有办法连续进行。但如今机器人踢球在场上不需要人来辅助,而且还可以从摔倒状态中自主爬起来继续比赛。
接着他表示,踢足球是一个标准的平台,机器人一定要回答接下来对应的社会应用是什么、我们验证的技术应用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如果机器人可以通过足球解决腿足上的具身智能,再加上手臂具身智能问题的解决,那么把这两个合起来就可能把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基本技术解决好。
4. 季超:物理 AI 将成为通用 AI 的重要组成
聆动通用创始人兼 CEO、科大讯飞机器人首席科学家季超在演讲中提到,物理 AI 将以颠覆式的态度成为通用 AI 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表示,全球大模型头部企业密集发布成果,国内大模型已从追赶到创新,头部玩家凸显,LLM 到 VLM 的离身智能大模型 1.0 时代未来几年可能进入收敛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具身智能技术被视为下一代的颠覆式技术,而他们定义了两个可落地标准。第一是做劳动力场景,现有范式下的生产率效率提升,是颠覆式技术落地并且规模落地的重要标准,如汽车总装车间机器人 18 – 24 个月实现投入产出正向循环,替换 1 – 2 名工人。
第二是明确趋势下的现有模式体系坍塌过程中的生产力体系重构,如下一代汽车产线围绕通用机器人重新设计,从「人力中心」转向「机器人中心。」
5. 吕鹏:目前机器人市场像智驾 6、7 年前的状态
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 & 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就机器人和智驾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现在机器人的市场特别像智驾 6、7 年前的状态,百花齐放,产业也处于早期,不过很多是原型阶段。而智能汽车也经历过百花齐放到行业收敛、到几家走向产品成熟和规模化落地的过程。
而且整个机器人行业很多核心技术,比如 AI 算法、云端基础设施等方面和智能汽车有非常高的相通性。所以最近一两年,非常多具身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都是从智能驾驶领域出来的人去创业。
6. 张瀚文: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在技术链与供应链上高度重合
知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张瀚文谈到了知行科技进入机器人行业的原因和具体实践。
张瀚文表示,知行科技进入机器人行业的核心原因是智能汽车与具身智能在技术链与供应链上高度重合,并且他们选择「自动充电机器人」作为首个落地场景的原因是它与汽车场景高度相关,并且具备明确的商业化路径。
为此,知行科技自研了一套工业级焊接机器臂,重点验证其负载能力、重复定位精度与多模态感知融合能力,再加上其与地平线合作打造的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知行科技开发出的用于自动充电场景的六轴协作机械臂,在德国慕尼黑车展的公开演示上,完成一次插枪动作的时间为 19.5 秒。
7. 罗建:提高电机功率密度、转矩密度非常重要
在演讲中,上海大学教授罗建就电机在机器人中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罗建表示,在机器人中,关节模组可以分为两大关节,上肢更强调响应性,而下面的关节则更强调出力。但是电机及其它的执行齿轮机构在机器人本体重量里占比非常大,在 30% 到 40% 之间。所以电机方面进一步研发,提高功率密度、转矩密度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且机器人电机和新能源汽车的不同点在于,机器人电机特别强调小、灵巧和功率密度。不过机器人电机虽然小,但它的功率密度,比新能源汽车电机更大,更难做。
最后他认为,电机产业链是共同的,只不过是使用场合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对于机器人电机来说,它更大的革新要在成分上面,要在材料的应用、材料成分上面提高它的性能,而不是材料的机械强度方面。
8. 苏颖:目标是成为具身智能时代的苹果
加速进化副总裁苏颖在演讲中介绍了加速进化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苏颖认为,机器人踢足球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技术链路,包括了具身智能,比如从感知、决策、运动到群体这样非常全面的链路,也是加速进化实践如何把开发者生态打造出来的着力点。并且它也是培养开发者的一个非常好的模式,现在机器人足球赛参赛的队伍以高校为主,他们都是未来的开发者。
接着她表示,加速进化希望在机器人的通用本体以及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层面,成为平台化的公司,希望非常多的开发者能够基于加速进化的平台去做开发,而且未来会在开发工具层面也会做大量的优化。
9. 王竞凡:机器人 5 年时间可以走进家庭场景
京东集团智能机器人业务部商业发展负责人王竞凡在演讲中分享了关于机器人未来规模应用的看法。
他表示,目前智能机器人处于高速发展的道路,智能具身机器人率先会在工业、物流、零售等场景实现商业化的应用,而且当下行业已经涌现了一些机器人的应用场景,随着技术的发展,预计会在五年内应用在 C 端消费者家庭场景。
低空飞行协同汽车产业链、有望大幅降本
10. 曲小波:飞行汽车的成本未来会降到 100 万
在演讲中,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车辆国重首席科学家、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认为,聚合智能可以让飞行汽车的成本大大降低。
他表示,聚合智能可以把汽车供应链的一部分去和飞机的供应链拉平,那它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未来飞行汽车的成本可以降到 100 万,如果真正能上量,就可以流水线生产,那么聚合供应链成本还有下探的空间。
并且他提到,到现在为止全球总共有接近 300 款飞行汽车目标是能够载人,而这些最后肯定要收敛到少数几类主流构型,更好地和汽车产业聚合,根据城市出行的情况,未来多旋翼飞机大致占 20%,复合翼 80%,倾转旋翼基本没有市场。还要把木桶最短的部分提升,就可以做到整体提升。而且如果通过虚实融合的孪生平台加快测试,未来有望将研发周期从五年以上缩短至两年。
11. 肖前志:未来电动航空可能会使用汽车 80% 的核心供应链
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在演讲中对电动航空及其和汽车领域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他认为,电动航空和传统的汽车维度上有很强的通用性,在技术理论基础上面,可以认为两者基本上是相通的,在供应链上面有很大的复用空间。
不过从产业实践的角度来说,未来会有一个二八性原则,即电动航空可能会使用汽车产业 80% 的核心供应链,但是目前连 20% 都做不到。主要是因为民航永远面临适航的安全要求问题,这也是传统汽车产业领域达不到的。所以他希望传统汽车供应链厂商,可以考虑向电动航空转型,要一起攻克适航的要求。
此外他表示,目前沃飞长空在电动航空的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是航空级的安全,接着是汽车级的舒适,最后是消费级的成本。这也是电动航空所面临的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