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知行科技张瀚文:充电机器人与 L4 自动驾驶同时到来,2028 是个量产节点

9 月 16 日 – 17 日,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在武汉举行,来自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与汽车产业链等多领域的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负责人来到现场,共话聚合智能产业发展。

如今,不少厂商成为了智能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跨界玩家,知行科技就是最早布局的一级供应商。

9 月 17 日上午,知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张瀚文在大会现场发表题为《智能驾驶的知识链在具身智能的复用》的演讲,详细介绍了知行科技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布局,以及今年以来,知行科技智能机器人的最新进展。

演讲结束后,张瀚文接受了 42 号电波等多家业内媒体的采访,他针对知行科技正在布局的智能充电机器人、智能汽车与机器人技术复用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张瀚文指出,知行科技之所以进军机器人行业,是基于智能驾驶与具身智能在技术链和价值链上的高度适配性。在辅助驾驶控制器方面,知行科技今年量产的车载预控制器预计超过 65 万台,覆盖地平线、德州仪器、瑞萨等国内外主流芯片平台。这些控制器所依赖的大小脑协同架构与机器人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高度吻合,为技术复用提供了可能。

在算法层面,知行科技已具备大量量产部署经验——不仅是全球首家在德州仪器 8 TOPS 算力平台实现 BEV 感知泊车功能的企业,也是唯一在瑞萨 28 TOPS 平台部署行泊一体感知能力的供应商。这些在低算力平台实现高性能算法的工程经验,为机器人领域的算法移植与优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实现技术验证与商业闭环,知行科技于今年年初并购了专注于一体化关节研发的机器人公司小工匠,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艾摩星机器人事业部。

今年 6 月,知行科技与地瓜机器人合作,成功开发出全球首台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日前,该控制器样件已经下线,并交付头部机器人客户进行实测,为行业提供了高性能、低成本、自主可控的国产化解决方案。

在算法方面,知行科技团队取得了重要进展——将全球顶级开源模型 ACT Policy 成功部署于 HuggingFace 的 LeRobot 机械臂,并在端侧的地平线芯片平台稳定运行。这是全球首例在非英伟达端侧计算平台完成此类模型部署。

基于技术积累,知行科技推出了面向自动驾驶生态的机器人自动充电解决方案。在 2025 年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公司展示了搭载自研单目视觉位姿检测算法的六轴协作机械臂,实现了 19.5 秒完成充电枪插拔的操作效率,显著优于业内其他方案。

谈到自动充电机器人能够大规模普及的时间,张瀚文认为会与 L4 级自动驾驶同时到来,这会让自动充电更有意义;同时,来自多家头部主机厂的信息显示,2028 年将是一个量产节点。

张瀚文强调,智能驾驶与机器人在技术底层逻辑上高度一致,均依赖于 BEV、Transformer 架构与 OCC 等技术链。两者在传感器配置、算法架构与执行逻辑上相似,主要差异体现在视觉感知的颗粒度与交互场景:智能驾驶侧重于远距离、道路环境感知,而机器人更关注近距离、封闭场景下的精细操作。

这种技术同源性为知行科技提供了独特优势:既能复用智能驾驶领域积累的感知、规划与控制能力,又可针对机器人场景进行针对性优化,形成跨领域技术融合的创新解决方案。

张瀚文引用红杉资本的观点指出,技术发展呈指数级增长趋势。自2022年ChatGPT推出以来,基于大模型的智能应用(Agent / APP)仅用三年即达到 30 亿美元营收规模,远超传统 SaaS 行业的发展速度。

他认为,正如手机与互联网催生了移动应用生态,机器人与 AI 的结合将诞生新一代「物理基建+智能应用」的生态体系。随着国产控制器与算法模型的突破,以及自动驾驶与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不断融合,一个以「机器人+Agent+APP」为特征的新生态正在形成。